检索条件 任意字段= 共 34 条记录 选择条件:著者=科斯塔 ×
排序:
本书阐述了自从中华民族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现代化外交关系以来,抗战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但是到了1945年大战结束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彻底改观。导致此项蜕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立即和美国、英国和苏联结为全球性战略盟友,对抗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轴心国同盟,而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中国和美国的结盟。
本书首先通过用合理性假定取代理性假定,用真实的游戏取代抽象的博弈模型,用对弈逻辑理论取代博弈论,对国家间战略互动进行理论建构。其次,通过研究真实的游戏,分别阐述中美战略思维的一般特点,并通过对中国人和美国人一般思维方式的比较和中美两种例外论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中美战略思维的差异性,说明中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战略行为体。进而从战略思维相容性的视角提出,针锋相对、既不针锋也不相对、相对不针锋和针锋不相对是中美战略互动的四种基本形态。
著者:王莉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个在馆2个复本山东高速图书馆(D820)
本书对公共外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舆论战略研究,提出了“多元公共外交”概念与理论框架,对公共外交中的多元行为主体角色和舆论战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舆论与公共外交、智库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公共外交、中美关系与公共外交进行了专题论述。
著者:陈平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2018
2个在馆2个复本山东高速图书馆(F821.1)
本书从大国货币金融博弈的视角,基于全新的一般性理论框架,研究国际货币权力的性质、类型、生成路径、操作机理和应对策略;结合大量史实,系统研究美国对日、对俄两次系统性货币金融掠夺、破坏的操作过程,验证了美元货币权力的真实存在及其有效性;围绕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分析中美双方在货币金融对抗中的攻防转换,重点剖析了中国“8·11”汇改的动机、错误以及付出的重大代价。最后,本书还分析评估了美国实施对华货币金融对抗的前景,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元霸权挑战的短期和中长期对策。
本书从中美经济形势和风险谈起,主要就中美供给侧改革、中美金融市场风波和汇率改革、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中美在不同经济、金融、货币等政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解读如何在当前全球经济运行下滑的情况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同时,通过同美国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的比较,借鉴美国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所采取的金融、货币政策,如何进行金融监管,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看世界,旨在回应当时国际上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分成世界秩序、全球格局与中国角色、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亚洲和平、南海局势等九个篇章,其中部分内容系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表。
本书对美国现代化崛起称雄过程中的百余年税制改革历程做出回顾,继而分析美国减税的影响,并预则、展望其前景,再扩展至对不同国家税收特点的比较,勾画财政所客观受到的“三元悖论”制约,最后展开讨论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减税的基本要领和深化中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著者:钟飞腾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个在馆2个复本山东高速图书馆(D822.37)
本书分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政策、国别视角下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与秩序变革三部分,内容包括: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态分析、中国新领导与中国对外政策和中美关系前景、亚太地缘政治新均衡与中美关系、东亚民族主义勃兴与中国周边关系的转型、南海问题对中国-东盟新型关系构建的影响等文章。
采用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分析方法,从单边、双边和多边三个不同层次分析处置中美经贸争端的各种机制,剖析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中美经贸争端和管控风险提出意见和建议。
著者:伯恩斯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个在馆2个复本山东高速图书馆(K263.07)
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中国的未来走向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该书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