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涂子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
出版年: 2014-5-1
数: 368
定价: 65.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44660
用大数据对抗“粉色浆糊”
转自豆瓣读书 作者:南桥
解决思维的“粉色浆糊”,应多倚重数据。《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先生最近又出了一本新著《数据之巅》(中信出版社,2014版)。他的上一本书,在国内产生的社会影响近年少有。上至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下至一些地方小企业的老板,阅读《大数据》、谈论大数据,已蔚然成风。在他著作的推动下,佛山南海区甚至设立了大数据局,我相信类似机构也会陆续在其他地方设立。这是好事,也是海外学人给中国带来的一种改革新风。但愿行政各级对大数据的重视不是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而是能产生些实质影响。中国行政中“拍脑袋决策”一向为人诟病。科学决策这几个字写起来易,做起来难。没有人,哪怕是腐败官员,愿意去担“拍脑袋决策”的恶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缺乏方法,包括如何采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
《数据之巅》这本新书比《大数据》脉络更为清晰。纵线为美国历史,包括美国第一个百年的三个时代: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以及20世纪后数据成熟期的量化时代、抽样时代、开放时代、大数据时代。除了写大数据的成长,让人认识大数据之外,也让人从一个新鲜视角,认识美国政体的设立、演变、成熟的过程,如科学决策方法的出现、机构的设置等等。比如,在“初数时代”,书中写道了参众两院的结构设置,人口统计中黑人计数方法等。以数据写史,使得书比“民主的细节”还细节。美国人有时候会说,“大象也要一口一口吃”。大的概念,有时候无从入手。对于比较成熟的美国社会制度,国人羡慕的很多,但是如何借鉴,则有无从下手的苦恼。数据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数据也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能在改进中国社会的同时,避开意识形态的顾忌和干扰。作者用数据梳理了美国的历史,他让我们看到,美国走过的路,有一些我们正在走,或者将要走。比如美国的“镀金时代”,工业化提速,城市化加快,和中国现实不无类似,此间统计与数据所促成的革新,对我们就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作者不仅仅是审视了美国的发展,还布了一条横线,由外而内,增加了对于中国大数据发展的关注。这种关联有问题上的类比,比如福特公司的人命换算,对中国交通事故管理的一些启发。也有一些关联,产生的是一种急迫的呼吁。书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说的是美国人戴明,如何使用基于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思维,影响了日本的工业制造,使得日本产品给人的印象,从劣质产品快速转化为质量一流的产品。作者呼吁中国也引入这种统计思维和数据文化,改进“中国制造”的质量,继而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转载文章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