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亚当·斯密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亚当·斯密
译者: 陈星
出版年: 2013-8-1
页数: 359
定价: CNY 49.9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0218208
亚当·斯密与原始积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读书报告
转自豆瓣读书 作者:wstdq
1、亚当·斯密笔下的资本积累:节俭的神话
作为被现代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追认为开山鼻祖的亚当·斯密,其著名著作《国富论》尤其是其中“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已经为人所熟知,并用来证明自由贸易和政府不干预经济的好处。如艾伯特·赫希曼在《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一书中所言,“《国富论》的主要影响,在于为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作出了有力的经济辩护”。
斯密以一个扣针制造厂的内部分工为例,试图证明劳动生产力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和专业化。《国富论》开门见山: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得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我们在后文中将会回到《国富论》的这个开场白,看看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分工”为什么成为了形而上学式的基础。不过,这只有在我们走出斯密的体系,以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时才能发现。
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中,斯密提到了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带来的效果,就是把所有的产出分为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得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利润与工资截然不同……利润完全收所投资本的价值的支配,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
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像一切其他人一样,都想不劳而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生产物,也要求地租。森林地带的树木,田野的草,大地上各种自然果实,在土地共有时代,只须出些力去采集的,现今除出力外,却须付出代价。劳动者要采集这些自然产物,就必须付出代价,取得准许采集的权利;他必须把他所生产或所采集的产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
我们可以将《国富论》看做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著作;另一本则是经济管理者们的手册。……若从后往前看《国富论》,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本有关实际管理的书。而那本有关意识形态的著作,则是从第一页开始一直往后,并逐渐融入那本政治管理的书中。
分工正是《国富论》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属于“意识形态”的部分。正如熊彼特注意到的,“在亚当·斯密之前、之后,都没有人这样重视过劳动分工理论。”但是,斯密只看到了劳动在一个工厂内部的职业分工,而没有看到劳动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分工,正是这一点使斯密忽视了原始积累。佩罗曼指出: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经常用劳动分工的效率,来证明他们所采取的立场是正确的。……斯密考虑劳动分工的时候,总是强调“排他性”,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一个工厂内的工作安排。与斯密不同的是,马克思提议,我们也应该审视一下工厂与家庭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劳动的社会分工。……虽然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关注劳动的社会分工,他们的理论对于分析原始积累的强制性一面,却没有丝毫帮助,因为这一学派觉得,经济是通过自愿的契约进行自我配置的。
斯密不能进一步正视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他只能够走到物物交换——甚至简单商品生产——那一步。但是,到雇佣劳动的飞跃,就远在他的理解能力之外了。
斯密之所以经常陷入混乱,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弄清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在小商品生产中,人们自愿地生产,是为了到市场上去出售而获得利润。而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雇佣工人来为工资工作。……在解释小商品生产的进化时,他说劳动分工是从没有资本的粗陋状态中自然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另外一个理论中,资本成了主要的动力。
转载文章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