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看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听过《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薛教授的那句:“经济学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一定能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也成功让很多人开始对经济学思维感兴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经济大师托马斯·索维尔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学习经济学像获得信息一样容易。书中既没有图表,也没有公式,更多的是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大家对于经济学问题的思考,让读者看到,经济学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它在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生活中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要开启理解经济学之旅,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经济学。
杰出的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曾给出了经济学的一个经典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用的学问。
“稀缺”意味着什么?稀缺是指个人需求加总之后大于现存的资源数量。在人类历史上,稀缺是无处不在,所有对于节约的要求都与稀缺性有关。但不论我们有何政策、惯例或者制度,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物品完全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
除了稀缺性,“替代用途”也是经济学的核心。每种资源应该分配给每一种用途多少的资源量?任何一个经济体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只不过方式不同、效率有高低。经济学关注的就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供需关系与价格
日常中很多例子都反映出最基础、最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人们在价格低时买的多,在价格高时买的少;而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则倾向于在价高时增加供给,价低时减少供给。在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是由价格进行配置的,而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
就业市场也是如此,报酬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不是劳动者本身的价值。工程师相比快递员,工程师更加稀缺,因为工程师需要的培养资源要比快递员多,所以普遍工程师的报酬要比快递员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春节期间,大家都回家过节了,没人送快递了,这个时期的快递员的报酬就会高很多,甚至可能会超过工程师。
价格管制会导致两种结果,设置最高价会导致短缺,而设置最低价会导致过剩。
在发生灾害的时候,比如说饥荒,政府常常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限定最高价,并且打击囤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商人因为无利可图,不愿意运粮到灾区。而灾区的存量,先到的人会把粮食买走,后来的人就没有粮食。由此引发了粮食短缺,造成很多人实际上得不到粮食从而挨饿。
另一方面,那些救济的粮食,即使是价格很低,但是由于运输商也无利可图,他们不愿意接单,会造成人民依旧在忍受饥饿,而过剩的粮食只能堆积在仓库等待腐烂。
以上只是小编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前几章内容的浅薄之见,我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确实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建议大家可以自己好好读一下,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发现。